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

俯仰之间 新闻报道Comments Off on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3,125Read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作品局部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集合材料学院、地球系统科学系、学生天文协会、北京口腔病理专家等选送的作品匠心打造的一场视觉盛宴。他们通过镜头记录下了宇宙中的恒星、地球上的生命、微观世界的分子结构等等,通过美妙的图像来展现科学的艺术魅力,呈现科学工作者的科研过程,从而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又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同时也吸引观众更加深入了解科学背后的知识和仪器。该展览是科学博物馆探索科学与艺术交叉的重要尝试。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1

交流会现场,左下、右上为范爱红为主创团队颁发参展证书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媒体总监、“俯仰之间”策展人之一尹菱主持交流会

 

2023年3月28日下午,“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主创团队与观众见面交流会在人文楼B2层展厅顺利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媒体总监、策展人尹菱主持了交流会,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范爱红为主创团队代表颁发参展证书及纪念品。策展团队、主创团队、业内嘉宾、媒体记者、观众等四十余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观感、分享心得。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2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馆长助理,展览总策划、策展人之一范爱红发言

 

首先,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馆长助理,展览总策划、策展人之一范爱红对“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进行充分的介绍与解读:“俯仰之间”取自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根据展览内容分为“俯察尽微”和“仰观致广”两个单元,主要展示了人类肉眼所不能及、必须借助科学仪器才能看到的科学图像。在展览现场,策展团队还特意将俞乐课题组的遥感图像以地贴的形式呈现,王卓骁的作品“月球交界带”悬挂在头顶,强化了观众“俯”“仰”之间的观展体验。范爱红又结合具体作品带领大家了解作品背后的科学知识、创作方法与条件。最后,她代表策展团队对所有为创办此次展览提供帮助的团体、个人表示由衷地感谢。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3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于荣与团队创作的作品

图1 晶体薄膜中的莫尔图 2022

图2 沸石分子筛 2022

 

材料学院于荣教授对如何将科学数据呈现得更加漂亮进行了分享。他说,科学研究跨的最大的尺度就是一个天文,一个原子世界。前者用“光年”来丈量,后者则用“皮米”来度量。希望借助此次展览的作品,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能够从中观察到美,观察到科学,观察到深刻:如此跨度的仰观俯察都仅仅是现象,背后的科学图景是统一的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4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俞乐与团队创作的作品

图1 植被密度差异 2022

图2 大兴安岭 2022

图3 农田风光:巴西马托格罗索州 2022

图4 农田与养殖池 2022

 

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介绍了创作科学图像的机缘与初衷:平日里看卫星遥感图像都是平视的,这次展览作品做成了俯视的效果,其实也非常符合卫星遥感对地球俯视的视角。这些图像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新奇的感受,希望借此展览唤醒大家对于土地的记忆,感受土地的温度,加深与自然的联系。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5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助理教授董润敏与团队创作的作品

图1 西安城市夜间灯光地图 2021

图2 夜光遥感卫星

图3 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

 

地球系统科学系付昊桓团队的博士后、助理教授董润敏解读了他们团队提供的展出作品。,她说:团队的作品并非全部来自实际记录,是结合卫星数据源采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推演的结果。希望借助西安城市夜间灯光地图等作品来引发观众对人与城市的交互、人类活动对城市形态影响的思考。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6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天体物理专业博士生王卓骁与他创作的作品

图1 面纱星云局部 2021

图2 面纱星云 2020

图3  雷神头盔 2022

图4  玫瑰星云 2022

 

星空下,人眼大约可以看到数千颗恒星,但是借助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不计其数的星云、星团、星系,这些视角上形态各不相同的深空天体,他们真实的尺寸是可以跨越十几个数量级。”高等研究院天体物理学博士王卓骁作为资深深空摄影师在谈到天文摄影时说到,在不断地去体会与各种各样天体物理过程的紧密连接中,捕捉记录和呈现自身的感悟,并持续从科学的角度学习了解夜空的规律,是一种非常享受的过程。”最后王卓骁博士也给大家分享了一句话:“仰望夜空是一个起点,积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描摹星空的三维地图,为未来我们必将走向的星辰大海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7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张嘉奇与他创作的作品

图1 银河之心 2021

图2 公主湖冬季银拱 2021

图3 丝路星陨 2021

图4 疑是银河落九天 2021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世豪与他创作的作品

图1 弦月 2022

图2 大麦哲伦星系 2021

图3 钥匙孔星云SHO 2021

图4 琼库石台银河 2022

 

学生天文摄影协会的两个主要代表张嘉奇(化学系2020级博士生)和王世豪(化学系2021级博士生)也对自己的摄影作品和摄影经历进行了分享。张嘉奇表示,去到乡野,远离城市的光污染,肉眼看到的视角会更加的广阔,你能看到的星体可能没有那么密那么多,但是整个被天空包裹的那种感觉会给人一种特别震撼的身临其境的感受。王世豪则由衷地说到:“星空高高的在天上一直俯瞰着我们,即使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面,哪怕是在光污染严重的北京市中心,星空的光芒也不会黯淡分毫,它只是被文明的光芒略微掩盖了,星空离我们从来都不遥远。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8

杨玲老师因会议未能到场,主持人尹菱宣读了她的致辞

 

国家文物局专家库研究员、展览总顾问杨玲说,科学博物馆的这次主题展,是从科学出发,从器与象出发抵达艺术,进而通过艺术的感知启发、激发观众进入科学领域,达成对科学的更多维度的认知。在精神维度方面,科学与艺术都是认知世界、提升生命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9

原航天部职业摄影人刘凡

 

原航天部职业摄影人刘凡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此次展览的看法。我们通常会认定眼见为实,但此次展览告诉我们:眼睛之外,目力所及之外,还有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确实存在。此次科博做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工作。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体验,引发人类关于“从何处而来、又将向何处去”的深思。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10

清华大学学生摄影协会会长尹浜兆

 

清华大学学生摄影协会会长尹浜兆分享了自己的观展感受:除了空间上的尺度之外,时间的尺度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东西。创作者通过对科研活动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定格”,可以将科学世界以更直观的形式分享给普通观众,这对科研和科学普及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11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蛋白质类鉴定平台的主管李文琦

 

生命科学学院清华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蛋白质类鉴定平台的主管李文琦也分享了观展感受,认为此次展览中宏观和微观中肉眼不可见的瑰丽世界让人深感触动,也引发了对“俯仰之间”仰观俯察生活态度的深思。他表示,一定积极组织科学工作者参加下一次的科学摄影展,与科博一起构建科学与艺术之美。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12

左上为展览展陈总设计师、北京见灵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力
左下为 科学博物馆收藏部馆员李华伟
右上为 科学史系博士后刘骁
右下为 科学史系博士后张万辉

 

此次展览展陈总设计师、北京见灵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力,科学史系博士后刘骁、张万辉,科学博物馆李华伟等也对此次展览发表看法。他们表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以科学仪器、文献资料的收藏与展示来梳理各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在线性的展览框架下,展览“俯仰之间”与科博其他的展览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让观众了解了科学仪器是如何呈现出让我们为之惊讶的景象的。

 

活动回顾 | 谈天说地 俯仰之间-Picture13

集体合影、观众观展、互动交流

 

责编|伊墨

摄影|景纬 周冬青

撰稿 | 杨明繁

活动执行 | 贺懿斐 孙怡然

审核 | 范爱红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3件藏品

2024年10月9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了3件藏品,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私合营中国钟表厂制造的三五牌座钟一座、1965年由协昌缝纫机厂制造的无敌牌缝纫机一架和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101厂制造的海燕牌收音机一台。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展览升级 |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焕新重启

2024年10月9日,全面升级的“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下简称“百年器象”展览)在蒙民伟人文楼B207展厅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该展览多次更新展品,成为清华大学展示科学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升级对展品内容、展陈方式进行了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光辉历史和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四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件/套展品,其中约6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涵盖教学实验仪器、关键技术成果、前沿科研设备等多个方面。 为了营造更加沉浸、立体的参观氛围,此次展览在展厅空间和展陈形式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参观路线更加流畅,空间布局层次更为分明,并结合丰富的图文说明、视频及场景化展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的科技探索之路。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布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此,升级后的“百年器象”展览特别聚焦清华大学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清华人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以激励新一代清华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
新闻报道

新时代名校长研修成员探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9月3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的带领下,到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到访成员包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言等在内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校长。   在博物馆内,馆长吴国盛为到访的成员们作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专题报告,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他的介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脉动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在科博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博物馆内科学仪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等,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以及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了研修成员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访问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