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沙龙NO.35预告 | 麦夏兰:科学收藏——挑战与可能

通知预告 科博沙龙Comments Off on 科博沙龙NO.35预告 | 麦夏兰:科学收藏——挑战与可能2,434Read

科博沙龙NO.35预告 | 麦夏兰:科学收藏——挑战与可能-Picture1

讲座题目:

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34期——

科学收藏——挑战与可能

(Science collections –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主讲人:

麦夏兰  Sharon Macdonald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活动时间:

2023年11月16日 13:30 - 15:00

(讲座时长45分钟,问答讨论环节40分钟。讲座语言为英语。)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蒙民伟人文楼B206)

直播平台:

科博沙龙NO.35预告 | 麦夏兰:科学收藏——挑战与可能-Picture2

主讲人介绍:

Sharon Macdonald,麦夏兰。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教授、亥姆霍兹文化技术中心和博物馆与遗产人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名誉教授。曾在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约克大学任教。

主要从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承担多项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研究项目,曾在苏格兰、英格兰、德国与中国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代表作品包括《博物馆研究指南》、《困难的遗产》、《记忆之地》、《遗产的未来》等。著作被翻译成保加利亚文、法文、德文、希腊文、意大利文、波兰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中文等,在多国出版。

讲座摘要:

This lecture will consider the role and potential of science collections broadly conceived. This will include consider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ollecting; their role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or engagement in) science; as a documen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national or city identity, and how that does or does not come together wi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and universalizing remit, as well as the inherent critique from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material culture will be outlined.

The lecture will give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university science collections, drawing on the lecturer’s experience as Director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Hermann von Helmholtz Centre for Cultural Techniques at the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in which she is also Head of the Humboldt University’s collections. The Centre also hosts the Coordination Centre for University Scientific Collections in Germany, which coordinates collections research, as well as developing policy and offering advice for university collections throughout the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lecture will consider some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science collections, especially i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approaches developed (including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also involving artistic engagements) and further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供稿:王景 】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通知预告

公告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暑期展厅安排通知

根据学校暑期安排,2024年7月15日(周一)至8月9日(周五),科学博物馆展厅暂停开放。8月10日(周六)起,展厅恢复正常开放。 暑假期间,欢迎您在线看展并持续关注科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内容。 祝您暑期安康!
新闻报道

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No.44回顾|郝秉键:晚清报刊与摄影术的传入

2024 年 6 月 15 日上午,第44期科博沙龙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本次沙龙特邀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郝秉键结合科博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以“晚清报刊与摄影术的传入”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西学东渐背景下,报刊和摄影如何传入晚清社会,并作用于当时的文化传播与社会生活。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孙承晟作为活动主持、讲座后对谈嘉宾。本次活动收获线下、线上观众们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反馈。   沙龙伊始,郝秉键教授分享了关于研究晚清报刊及摄影术传入历程的缘起,指出在学界内对西学东渐史的研究讨论中,对西器东传历程的考察和对报刊所载西学文献的梳理仍是疏于聚焦的重要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刊作为承载西器东传的重要媒质应予进一步梳理。   作为早期大众传播媒体,报刊藉其时效性、浅易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优势,通过报道科技新闻、登载科技知识、发布科技评论、刊发科技产品广告等方式,将包括“西器”在内的科技信息传递给广大读者,提高了其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因读报可得“经史词章”之外的新知乃至欣喜,读者对报刊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晓得“欲知时务,须多阅报章”,从而促进报刊业的发展,形成“报馆日多” 之局。郝秉键指出,在晚清朝野上下皆以为读报有益的形势下,报刊已成为读者群体共享的“公共空间”,充当了西学东渐的重要津梁。通过阅读报刊,人们既可以了解本国所发生的大事,又可以窥到外面的世界,获得各种科学新知,进而获得某些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新知既“扩充了一己个体的知识疆域,带动了自身思想世界的变化”,调整变易了阅读致知的方向,又有助于引发整体的思想变迁与知识转型。 1896年3月,耀华照相馆刊发广告,其中批评中国传统肖像中的平光现象,宣扬西方肖像拍摄理念,有曰:“佳士写真,由来已旧。自泰西照相法出,而韩魏丹青瞠乎后矣。顾世人论相,贵白而不贵黑,不知黑为阴,白为阳。阳非阴不显,白非黑不浮,故骨格高底,须眉隐现,以及精神之流动,层次之深微,必藉黑以施其巧;倘白太多,则像与纸平,焉能浮凸?试观西人各画,全讲光阴,其所以惟妙惟肖者,非徒曰传神阿堵而已。凡照像必靠聚光于玻璃室,小号耀华系由德国著名光学之师所造,其法尽善尽美,故一经秦镜,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非藉修饰余事以炫人之清视也。” 19世纪40年代后,照相机及摄影术逐渐传入中国。郝秉键教授通过晚清报刊文献,不仅梳理了作为知识形态的照相机和摄影术的在华传入情况,而且考察了照相业在晚清的兴起和发展脉络。基本认识是,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最先出现照相馆,其他地方逐步跟进,至19世纪末已经是“各省皆有”。为了招徕顾客,拓展业务,各照相馆采取了诸如刊发照相广告、销售照相器材、开展技术培训、出售照相书籍和名人照片等营销手段以壮其声名。资料显示:由于晚清国人对摄影的态度已逐渐由疑惧转为认同和赞美,故而下自平民,上至王公重臣及清宫皆参与到摄影活动中来。考察摄影术的传入,不能不提及斌椿使团和蒲安臣使团,他们可以说是以官方身份在海外深度接触照相馆的第一批人。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中张德彝、斌椿等人的照片和旅记文本也映射了是时摄影技术和相片形制的特点。这些出洋士人不仅造访了欧美许多照相馆,而且见证了摄影术在外交及商业运营中的作用情况。 最后,郝秉键教授还分享了摄影术在晚清的社会影响。他认为,摄影在晚清不仅作为一种传媒手段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实用工具步入公共管理领域,而且作为一种雅趣逐渐融入民众生活,成为其借以自励、抒情、言志、留念的素材。晚清报刊不仅为摄影提供了展示和宣传的机会,推动了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而且向读者展示了西方文明和近代生活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摄影术的传入将中国影像由手绘影像引向机械造像,开启了影像近代化历程。   在沙龙的对谈环节中,孙承晟教授与郝秉键教授不仅谈及晚清出版的《脱影奇观》(德贞)、《色相留真》(傅兰雅)、《照相新编》(吴仰曾)和《实用映相学》(周耀光)等几部重要摄影著作,谈及科学博物馆展出中提及的《西海纪游草》(林鍼)、《乘槎日记》(斌椿)、《航海述奇》(张德彝)、《初使泰西记》(志刚)等几部有关摄影问题的游记;而且探讨了晚清照相市场中价格问题和照相艺术风格问题,谈及故宫目前照片收藏情况以及摄影师勋龄、山本赞七郎为王室贵族、慈禧太后等人的摄影活动;同时还讨论了邹伯奇、杨昉两位本土摄影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摄影术的贡献,以及近代影像在科技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孙承晟教授认为,考察晚清摄影史,应重视来华外国摄影师的活动,他们不仅聚焦于肖像写真,而且注重拍摄中国的山川地貌、社会风情,比如意大利摄影师比托、美国摄影师汤姆逊,以及民国时期美国摄影师兼社会学家甘博、美国博物学家洛克等等,均在中国拍摄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照片,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晚清民国时期留下的图像资料在科技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直观的视觉图像可为复原历史场景提供依据。海外一些大学、博物馆藏有不少有关近代中国的照片,我们应努力挖掘利用,以推进近代影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研究。   沙龙尾声,郝秉键教授与孙承晟教授就沙龙内容与现场观众展开问答互动。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本期科博沙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供稿:事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