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

新闻报道 参观动态Comments Off on 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2,405Read

“像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都有众多的博物馆,观众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了解大学的历史,体会大学的文化氛围,增长知识,提升修养。大学博物馆既是校友们增进母校认同的好地方,也是公共教育的窗口。社会大众通过博物馆可以深入了解一所大学。清华以理工立校,科学博物馆就更为重要。”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如是说。

作为一名清华人,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都不止一次的入馆参观各种常展、特展。值此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也遥相呼应,新建成馆,这是百年清华大学的辉煌之举,也是清华人的莫大福利。

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Picture1

三八节上午参观科学博物馆的老师们的合影

 

2021年3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博物馆例行周一休馆之日。在九三学社中央组织部杨玲部长的联络帮助下,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老师为我们打开了绿色通道,单独安排了上、下午两位讲解老师,接待了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的40余位社员,一同走进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Picture2

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老师

三八节上午为我们讲解的志愿者王燕斌老师

 

科博有三个展区:“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史料图片展”,每一个展区各有独特的主题和展品。

“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手指计数模型、结绳计数实物,依次展示了手动计算工具的算筹、算表和算盘,以及西方早期的手动计算工具——纳皮尔算筹、比例规和计算尺,还有各种近代机械计算装置,如早期的机械齿轮计数器,到17世纪的机械计算器、19世纪大规模使用的各种商用计算器。经过讲解老师的详细介绍和实物、模型的直观展示,我们既了解了计算的演变历史,计算器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分析机中程序控制思想的逐步出现,也对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有了认识。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清华大学2008年入藏的2400余支战国竹简中,有一组21支简形制特殊,编联成册后可形成一个数表形式的实用计算工具,被定名为《算表》,可以用来计算任意两位数的乘法。

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Picture3

无论看哪个展览,老师讲得仔细,我们听得认真。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则展示了清华大学各个院系、各个实验室早期使用的一些器械、仪器、设备等,即了解了清华各院系科研发展的历史,又开阔了眼界,见识了早期都是怎样开展科研工作的,都在使用什么样的仪器、设备。

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Picture4

在百年器象展柜前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展示中的各种仪器

 

筹建中的科学博物馆虽然不大,但是展品丰富,品类齐全,充分展示了主题的脉络和历史。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创办的宗旨是展现清华百年科技报国历史、打造理工文艺交叉学科平台、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传播。他们做到了!

清华的九三社员们看过之后,彼此交流心得,最多最大的感受还是通过展览了解了千百年来科技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以及各自研究领域之外的新鲜事物,更是感慨生活在当下的幸福、美好。主委韩敏芳老师还即兴作词一阙:

西江月 • 女神节

花开一排灿烂,神女群游欢颜。

科学艺术双比翼,千载流芳人间。

神机妙算足迹,运筹机巧掣电。

百年器象觅清华,将相和谐新篇。

 

供稿 | 清华大学委员会 李雪

清华九三学社走进清华科学博物馆庆祝“三八节”-Picture5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方鹏、刘振敏、方浩然、方言一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20日,清尚集团副总经理方鹏及其家人刘振敏、方浩然、方言,资助我馆购买四件科学藏品,分别为一件1825年左右英国制造的表盘式弹簧秤、一件1890年左右制造的液压机演示模型、一件1765年左右制造的杆秤、一件183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谷物秤。 其中,液压机演示模型在珍品柜第九季“科学模型中的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通知预告

公告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暑期展厅安排通知

根据学校暑期安排,2024年7月15日(周一)至8月9日(周五),科学博物馆展厅暂停开放。8月10日(周六)起,展厅恢复正常开放。 暑假期间,欢迎您在线看展并持续关注科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内容。 祝您暑期安康!
新闻报道

科博美育工作坊 No.5 回顾丨摒弃干扰与喧嚣,在艺术中体会爱与成长

2024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X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科博美育活动“流光片羽:蝴蝶艺术与创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来自12组家庭的大朋友、小朋友三十余人相聚科博,听艺术家分享蝴蝶为主题的艺术构想与创作,亲自体验蝴蝶创意拼贴画的制作过程,场面十分热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主持该活动。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