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组人像以及两幅油画,参加会议、活动的师生、嘉宾总是对这几个人和这两幅画充满了好奇。为此,科学博物馆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陈多雨为我们一一解开他们背后的故事。
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建国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890年,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1910年,他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名额。1913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选定和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专业。正在哈佛求学的竺可桢对科学史产生兴趣,旁听了萨顿的课程,开始接受萨顿“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观点及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1918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从此“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的组织和推动工作。早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竺可桢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他详细记录当日观测的气象数据,当地植物的生长变化、河流湖泊的结冰和解冻,生物的迁徙等气象资料。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的前一天,60余年从未间断。
策划 | 尹 菱
摄像 | 孙德利
主讲嘉宾 | 陈多雨
监审 | 范爱红
我的公众号
微信号已复制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