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组人像以及两幅油画,参加会议、活动的师生、嘉宾总是对这几个人和这两幅画充满了好奇。为此,科学博物馆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陈多雨为我们一一解开他们背后的故事。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1922-1996)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个殷实的实业家家庭。17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专业是物理学。本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在物理理论上引起的变革,经常使年轻的库恩激动不已。1947年,库恩被邀请参加一期讲述物理学发展的讲座,他为此仔细地研究了伽利略、牛顿乃至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力学理论。库恩发现,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力学理论体系,在它们的那些历史时期,都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它们对相同的观察事实的解释竟没有相似之处。这一发现让他对科学史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1957年,库恩发表了第一部主要著作《哥白尼:西方思想发展史中的行星天文学》。1958—1964年,库恩在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任教,并于1961年成为该校科学史专业的正教授。1962年,库恩发表了科学哲学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引起科学哲学界的震动,为库恩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本书中,他反对把科学知识的增长看成直线似的积累,或者不断推翻的增长的观点,反对把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看成逻辑或逻辑方法的过程。他依据科学史材料,提出了科学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动态结构理论,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范式”。在这个动态结构理论中,库恩认为科学的实际发展是种受范式制约的常规科学以及突破旧范式的科学革命的交替过程。1968-1970年间,库恩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土。1982年10月,在美国科学史学会、科学哲学学会、技术史学会和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四个学会共同召开的年会上,库恩被授予萨顿勋章。
策划 | 尹 菱
摄像 | 孙德利
主讲嘉宾 | 陈多雨
监审 | 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