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

新闻报道 科普讲座Comments Off on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4,949Read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进一步加强全民阅读宣传与推广,在海淀区妇联的支持下,清华园街道联手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特地举办“科技伴读”系列阅读活动。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1

“科技伴读”第二场活动现场 活动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主持

 

2021年3月20日上午,由清华园街道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科技伴读”活动在科学博物馆举行,活动方邀请“典赞 • 2020 科普中国” 科普特别人物刘欢做主题讲座——《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导读,并组织现场观众参观科学博物馆。此次活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现场吸引了约五十名清华园社区居民参加,其中不少家长携带孩子;同时新华网直播平台有50.6万人次在线聆听,气氛热烈。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2

主讲人刘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典赞· 2020 科普中国”科普特别人物。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免疫、分子演化以及生物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

 

刘欢老师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以希腊神话为索引,用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讲述了病毒的危害、跨种传播、本质、发现、预防和保护等内容,引导线上线下观众一步一步地了解人类发展史与病毒史的科普知识,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刘欢老师幽默的谈吐、深厚的学识也使在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受到了感染。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3

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踊跃发言

 

I.深影 ·“达摩克利斯之剑”——病毒的危害

达摩克利斯享受着坐上王座的感觉,抬头发现王座上方一根细细的马鬃悬挂着一柄利剑!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等非传统生物安全威胁,是新形势下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黑死病、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那令人生畏的形态、令人齿寒的超高致死率,犹如达摩克利斯王座上悬挂的那一柄利剑。而我们人体内能够抵御病毒的免疫力,则是一面保护盾。
而这一柄利剑的锋芒有多骇人?诺贝尔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曾这样形容:在人类主宰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唯一的最大威胁就是病毒。对埃博拉病毒研究的工作人员,哪怕是全副武装,仍然是每分每刻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II.暗涌·“阿喀琉斯之踵”——流感病毒的跨种传

全身经过冥河水浸泡而刀枪不入的阿喀琉斯,只因为没有浸泡的脚踝这一处破绽,从战无不胜到一箭毙命。

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容易变异,难以找到攻克的致命弱点,因而引起人世间大规模感染和流行。

2013年“H7N9”禽流感的突然爆发,从禽类跨越种族传染到人类,彻底冲击了人类对流感病毒认识史!

本来无法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是如何突破人类的细胞防线的呢?刘欢老师用一部三分钟的动画片解释了病毒的变异与入侵:

禽流感、猪流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深谙“适者生存”的病毒们,在变异中实现跨种传播。

 

III.风云·“特洛伊木马”——病毒的本质

特洛亚城久攻不下,希腊人便躲在木马中进入城内,从内部攻克了该城。

HIV 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而使得患者失去对抗疾病的保护和免疫能力,被称为复活的“特洛伊木马”病毒。

病毒通过寄生细胞存活,一旦进入细胞,就可以大肆破坏,毫无顾忌,为什么呢?归根究底是因为病毒和人体细胞拥有相似的构造——核酸+蛋白质。

相似又简单的构造是病毒的利器,也是研究人员利用之所在。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后来的主动出击,核酸检测是关键所在,通过检测所有生物特质的本源——核酸,判断是否有外来不安全因素存在。

 

IV.微空·“斯芬克斯之谜”——病毒的发现

当认识你自己的谜题被解开时,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羞愧地坠崖自杀。

大自然赐予生命万千变化,病毒是微生物世界的影子,潜伏在人类文明迷宫的深渊里。

病毒肆虐已久,可对病毒的认识在近两百年间才有所发展。出于当时人们普遍秉持的“自生论”。为了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肉汤实验”。它证明了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同时也发现了细菌可以使人感染致死。

 

V.辰星·“奥利匹斯众神之天火”——“天然”疫苗

火的女儿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来源于人们对天花患者外表的想象。

牛痘接种彻底消灭天花,书写了人类战胜死神浩瀚波澜的伟大篇章,今天的人们将有幸只在历史的尘埃中得知这种恶疾曾经存在过。

刘欢老师提到,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以毒攻毒”原理的引用,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天竺神僧说到:天下毒物相生相克,就像毒蛇出没的地方,七步之内必定有克制化解蛇毒之物。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4

活动现场

 

VI.巨浪·“阿尔忒弥斯的惩罚”—— 人工减毒疫苗

疯狂女神使得猎犬发狂,被变成一只牧鹿的阿克特翁成为了狩猎牺牲品。
狂犬病一旦发病,便是百分之一百的致死率!狂犬病这一在世间的古老病魔,犹如深夜中的幽灵,而理性的光辉将宣判黑暗时代的终结。既然接种牛痘可以治愈天花,那么科学家便开始以同样的方法着手研制狂犬病疫苗。可问题随之而来,直接用狂犬病毒,与人直接感染狂犬病毒无异。既然没有像牛痘病毒一样毒性相对较低的病毒,人工减毒疫苗开始研制。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5

减毒方法
多次传代:为病毒生存多次主动提供宿主,使得病毒产生惰性,不再主动变异以适应宿主。从人类的角度来说,病毒在“退化”。干燥:“退化”而导致毒性减弱的活病毒,在人为的缺水干燥环境中灭活,从而人为地制造出减毒疫苗。

科学家小贴士
减毒疫苗研制者——路易·巴斯德,一颗科学界的恒星。在故国战败时,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普鲁士大学的聘书,并以此回应: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VII.渊源·“雅典娜之盾”——科学验证理论

“美杜莎能将敌人变成石头,却因影像反射被杀,镶嵌在雅典娜盾牌中。”

病毒被制成疫苗后,人体反而可以产生抗体预防病毒。这种抵抗力是如何在身体里发生作用呢?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6

人体的抵抗力,也就是免疫能力,无外乎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或吞噬、或产生抗体、或杀灭的功能。在血液循环系统新陈代谢的辅助下,人类即使身处遍布细菌病毒的环境中也不会被轻易感染。

 

VIII.绿洲·“潘多拉盒的希望”——探索和希望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7

现场观众提问

 

数百年间,对疫苗、病毒的探索和研制从未停歇,有读者提出疑问,既然还在使用现有的疫苗研制办法,为什么还要去探索研究新的方法?

“瘟疫和灾难都被释放了出来,潘多拉魔盒被关闭时深藏着的是希望。”

在病毒与人类世界交锋的历史进程中,生命奥秘在黑暗之中探索前行。

刘欢老师解释,1981年第一代乙肝疫苗发明后,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使一代血源性疫苗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随后,1986年,二代疫苗通过基因工程的新方法,避免了血源性疫苗的缺陷。科学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才会让人类与病毒的对抗中朝着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前进。

这是剑与盾之歌,犹如漫长黑夜中升起了启明星,迎接黎明的曙光。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8

现场部分观众与主讲人刘欢合影留念

      
       责编 | 伊   墨撰文 | 颜子雯

摄影 | 肖睿琳

科技伴读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Picture9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百年器象”新展志愿者讲解培训会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13日,清华大学“百年器象——科学仪器历史展”志愿者讲解培训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及展览现场成功举行。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四大主题展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展览汇集了120余件/套展品,涵盖了从教学实验仪器到前沿科研设备的多个方面。 培训活动安排紧凑,议程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当日上午,志愿者们首先在“百年器象”展厅自由参观,亲自体验全新升级的展览内容。透过这次观展,志愿者们对展品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培训讲座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王玥涵主持展览培训会,“百年器象”展品统筹刘佳妮详细解读了展览的大纲和展品介绍,涵盖了展品的历史背景、科技意义及其在清华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佳妮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志愿者对展品内涵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的讲解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储备。随后,范爱红老师对“百年器象”展览重新布展的背景与提升,以及该展览将作为未来科博永久馆舍常设展“清华厅”的基础进行了介绍。最后,科博讲解员贺懿斐为志愿者进行导览示范,科博各馆员也在展厅中与志愿者们进行互动交流。志愿者们由此充实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为展览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期待志愿者们在未来的讲解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参观体验。   撰稿:王玥涵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陈维成一行来科博参观交流

10月21日,北京市科协副主席陈维成一行30余人莅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参观交流,同行人员有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部长高博、副部长王晋、二级调研员李磊,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付萌萌、副主任周亚光。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党支部书记范爱红、媒体总监尹菱、公教馆员王玥涵参加接待。 北京市科协一行首先参观了科博展览。陈维成副主席在吴国盛馆长的引领下参观了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 随后,陈维成等北京市科协领导与吴国盛等科博人员在人文楼B206进行座谈交流,主要讨论在科学文化、科学史、科学人物方面的合作事宜。陈维成副主席就如何对科学史上的著名人物进行解读,做成科学传播精品,听取吴国盛馆长的见解,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国盛对北京市科协领导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结合“高山科学经典”的科普品牌项目,介绍了科学经典内容的策划、执行、传播过程,以及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力。他强调了资金、人力、精力等条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寻找科普传播主讲人以及受众认知参差的难点。吴国盛特别说明,“高山科学经典”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密集式传播的目标,但是经典内容常读常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要深化,不仅围绕经典读本导读,还要结合作者、时代背景、对当下的意义等通过导读、对谈、读书会、答疑会甚至展览、表演等多艺术形式进行全面地展现,在慢读、细读中达到教育化人的目的。面对当前科普内容同质化、低端化的倾向,吴国盛再次重申,科普是全民性质的科学普及教育,科学家群体也是科普对象,不应该单纯停留在学生阶段,局限在了解科学原理、科学家故事,而是要从历史系统中溯源,立足当下意义,引发哲思,启迪智慧,造就科学创新的土壤。 科协高鹏介绍了目前北京市科协正在做的经典科普项目,包括“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科学大家人物系列、“科学之美”的科学影像系列等。陈维成也表达了科普传播者必须持有的长期心态和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等观点,这样才能让经典内容真正沉淀下来,服务好社会的广大受众。 吴国盛非常认同北京市科协正在实施的科普项目,呼吁北京市科协可以集结像李永乐、严伯钧等科普自媒体博主,加入到科普大军,培养起一批爱科学、爱读书、爱讨论的科学粉丝,营造一种活跃、丰厚的学术氛围,加大媒体的传播音量。他建议将科学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传播阵地,通过对科学仪器的解读唤起受众对科学发展历史的深切感受,共同将科学传播事业做精做强。   (事业发展部供稿)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潘旭辉老师向我馆捐赠抽印本论文

2024年10月30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潘旭辉老师向我馆捐赠了的两件论文资料,分别是刘仙洲1958年发表的《王徵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论文(抽印本)、刘仙洲与王旭蕴于1959年共同发表的《中国古代对于齿轮系的高度应用》论文(抽印本)。 刘仙洲(1890–1975),毕业于香港大学工学院机械学系,历任北洋大学校长(1924-1928),东北大学教授(1928–1931),唐山交通大学教授(1931–1932),清华大学教授(1932–1975)、副校长(1947–1975),创建了清华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是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开创者,也是中国科技史学科开创者。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200号’光荣传统”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成功举办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及《论教育》一书精神,加深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学习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24年10月17日下午,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党支部、人文硕42党支部、人文硕31党支部与核研院101室党支部联合举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200号’光荣传统”主题党日活动,科学史系师生及科学博物馆馆员和志愿者近60人一道前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昌平科研基地(200号)。 学习活动从核研院观景台参观开始。全体人员登上核研院观景台,俯瞰“200”号基地全貌,认真聆听核研院101室党支部书记陈晓明讲述“200号”基地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一群平均年龄仅为23岁半的清华年轻人,在北京远郊的昌平县虎峪村荒原之上,建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实现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诺言。正是在这片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土地上,我国真正意义上自主设计、建造并调试运行的第一座核反应堆落成且一次成功启动。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清华师生秉持“为民造福、为国争光、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的精神,不辞辛苦、不计回报,为我国掌握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技术和我国核能事业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观景之后,来自四个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与参会群众于核研院教学楼第五会议室开展集体学习,本次集体学习由核研院101室党支部书记陈晓明主持。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同志主讲党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范老师首先带领各位党员同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学习中强调,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们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来自教育行业的力量。随后,范老师带领各位党员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重温之中联系实际问题,深化思想体会。最后,范老师结合相关视频,简要介绍《论教育》一书的基本内容,号召各位党员认真研读、学习。 核研院老领导王革华研究员做“‘200号’的历史、现状及‘200号’精神”主题学习报告。王老师介绍,核研院的发展目标是“以核为主要特色,以核能和新能源为主要研究领域,跨学科、综合性、战略性的世界一流研究院”。核研院是校领导主动请缨、全院师生艰苦创业的产物,以爱国奉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初心。几十年来,核研院先后达成多项重要成就,包括1964年建成的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反应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世界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5MW低温核供热实验堆、进军核能安全这个世界性难题并实现核能固有安全——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等。几十年间,核研院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核研院道路”,形成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在我国的核能发展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随后,与会师生就“200号”精神展开交流座谈。人文学院党委委员王巍老师、科学史系博士生杜明禹、科学博物馆志愿者王燕斌等在科研组织、核安全、科学传播等方面和核研院老师进行了交流,在座党员围绕参观核研院基地的感悟,并联系“两弹一星”精神进行了发言互动。 集体学习之后,各位党员在核研院老师的带领下参观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深入了解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设计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它在固有安全领域的突破。核研院老师还为党员们介绍了其核心关键技术——耐高温全陶瓷包覆颗粒燃料元件。通过参观,各位党员更加具象化地体会到该实验堆在占据世界核能安全领域制高点上的意义,也学到了很多基本的核科学知识。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论教育》一书中的重要论述,使党员师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意义,增强对“200号”精神的理解。通过本期主题党日活动,大家不仅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各位党员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矢志科技强国的初心使命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传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教育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撰稿:李鑫 审核:范爱红,陈晓明,刘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