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和资深媒体《艺术商业》共同举办了领读维纳著作《人有人的用处》的公教活动。《艺术商业》出版人王语薇担任本次“科技伴读”第三期的领读人,区块链橙皮书媒体创始人李阳、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陈臣、资深媒体人岳岩等嘉宾参与了讨论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范爱红到场,科博事业发展部尹菱主持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主持人尹菱
维纳全名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1894-1964),是一位少年奇才。他11岁上大学,被誉为美国最小的大学生,18岁获得数学博士,一生发表著作14本,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控制论》发表于1948年,两年之后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一书。
维纳是数学家,更是一位哲学家,被称为“现代信息论之父”。计算机领域的冯诺依曼和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均受过维纳思想的深度启发。他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四五个诺贝尔奖的诞生。去世前两个月,维纳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成就奖”,被称为“信息时代的隐秘英雄”。
在生前,维纳认为自己是给人类偷火的普罗米修斯,带来一种新的学科观念。这个东西就像火一样,改变了整个人的境遇。他把机器的智能技术带给了人类,但却担心人类会趋同于机器,放弃选择和控制的权利。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剧感,觉得自己是一个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先知。

领读人王语薇
领读人王语薇认为,维纳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在技术的帮助下能做什么,或者说应该做什么。为了避免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唯一的答案在于建造这样一个社会:它的基础是人类价值,而不是买卖。维纳在学术的主流体系中一直处于某种尴尬的地位,因为他反对权力核心和国家军备竞赛,鼓励科学家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去研究,然后组成跨学科小团体,这是他理想中的科研状态。
所以说,《人有人的用处》是对《控制论》解读性质的书籍,穿插着维纳对技术哲学观的探讨。整部书的行文像散文,篇章之间松散不紧密,但是很多超越时代的思想至今仍能触发读者的深度思考。领读人王语薇按照书籍的篇章为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维纳的基本观点。

活动现场
关于宇宙观
关于历史上的控制论
关于进步

活动现场
关于定型与学习
关于法律和通信

观众专心聆听
关于信息的价值
关于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作用
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关于人工智能
有关语言的混乱和堵塞

活动现场
听完王语薇的领读,现场嘉宾李阳、陈臣以及现场的观众一起就维纳的观点展开讨论。

嘉宾/ 李阳
现在信息过量时代,什么样的信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就是能够触发人们产生行动的信息。这个观点让我非常受触动。平时我们阅读了大量信息,但其实好像没有什么用。我们也会写很多东西,但那并不是因为输入的信息激发了我,或者这个感觉不明显。比如我读这本书很多遍,但是读不懂。朋友给我讲一段,然后语薇给我讲一段,这个面对面的触动会更加强烈。

嘉宾/ 陈臣
我们经济学有两种商品分类,一种商品叫可贸易商品,一种商品叫不可贸易商品。我们可以把手机或者汽车从美国运到中国,但是为什么求学就要去美国或者是欧洲呢?包括医疗,大家都会来北京看病。这是因为医生的时间以及他的服务是不可贸易的,尽管现在流行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那么,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呢?我问过一个亲戚,他在阿里做技术管理,本人在深圳和杭州之间来回跑。我问他,线上和线下工作的区别是什么?他给我一个回答,如果是技术问题,大家可以在线上解决。但如果是管理问题,比如某个人要离职,我要去挽留他,就要飞过去。教育其实也是不可贸易商品。比如我一个人可以对1万个人讲课,但我没法给1万个人答疑。

领读人/ 王语薇
机械论认为,能够用机械去表达和复制的东西便属于可贸易商品。活力论讲心流、感染力,是不可贸易的商品,它存在于另外一个系统中。维纳认为,机器实际应该在活力论里寻找方向。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一种新的道德和宗教关系,人必须知道自己的目的,必须找到人的价值,区别于机器的价值是什么。但是这个世界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类价值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已经成为我们不能确保能够拥有的东西了。
△
主持人尹菱最后总结到,像维纳这样的科学家就好像为世界找到了重新观看世界或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他的跟随者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一扇扇科学技术大门,为广大公众展开了崭新的生活模式。没有这样的科学家,我们就永远处于蒙昧与无序之中。

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责编 | 伊 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