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全称《御纂本草品汇精要》是一部明代手绘彩色本草图谱,既是明代唯一一部官修本草,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本草图谱,撰成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品汇》提要中说明,本书是在宋代《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删繁就简修订而成的,但未采用《证类本草》的墨线图,而是另外彩绘药图。编修工作的主持者是医官刘文泰,有宫廷画院王世昌等8名画师为之作画。修成后,全书共有42卷,分36册,药共1815种,含丹青彩绘药图1367幅。书中新绘制药图667幅,另有144幅部分改绘图,这部分新绘图集中于日常之物或常用药材,写实性较强。但是,画师们将旧本草书中墨线图改为彩绘时,也加入了大量艺术创意,有时会根据文字推测颜色,还常增减枝叶花果根茎数量,调整位置,增绘生长环境等,因此在一些地方上不尽准确。这些画师生活在北京,可根据周边药物及御药房的药材进行写生,有时还将植物的药用部分的写生图嫁接到原墨线图上。
该书完稿后,因明孝宗弘治驾崩而存于内府,此后近四个多世纪未能刊行。清康熙年间,武英殿监造赫士亨等奉命重绘。该书已发现的弘治原本抄本及清摹本抄本20余种,分藏世界各地图书馆或私人手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康熙年间,清宫曾对这部本草进行过重绘,乾隆年间宫中服务的法国传教士汤执中临摹了这部书的重绘本,并将书稿寄回法国,后画稿在法国整理出版,这是中外博物学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1.6.1 海州葛根
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豆科 葛属
多年生藤本。产我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东南亚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根肥大,秋后采收入药。葛根味甘,性缓平,气味俱轻。有效成分为黄豆甙元(daidzein)、黄甙 (daidzin) 及葛根素 (puerarin)等,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解毒的功能。也可制成葛粉,用时加入沸水。葛花可用于解酒,葛叶可用于敷金创止血。葛的茎皮纤维还能供织布和造纸用,在古代应用甚广,有葛衣、葛巾、葛纸、葛绳。
1.6.2 晋州续断(图有误)
川续断 Dipsacus asper Wallich ex Candolle
忍冬科 川续断属
多年生草本。在我国分布于湖南、湖北、云南、西藏、广西等地。以根阴干入药,味苦、辛,性微温。主治伤寒、补不足,可治跌打损伤,有“接骨”之称。此外,可缓解妇女妊娠胎动及产后诸症。久服有益气力。
“晋州续断”图最早见于《本草图经》,应当为糙苏属某种 Phlomis sp.。
1.6.3 苦参(图有误)
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 Alt.
豆科 苦参属
草本或亚灌木。产我国南北各省区,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以根、实入药,味苦,性寒、泄。含苦参碱(matrine)和金雀花碱(cytisine)等,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健胃驱虫之效,常用作治疗心腹结气、皮肤瘙痒、湿疹恶疮、神经衰弱等症。苦参种子可作农药;茎皮纤维还可织麻袋。
图中植物类似《本草图经》的“西京苦参”,“西京”即西安,所示植物不明。
1.6.4 滁州百合
百合 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
百合科 百合属
多年生草本。产于陕西、陕西、河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湖南。鳞茎球形,富含淀粉。秋季采挖鳞茎,剥取鳞片入药,用时煎服。味甘,性平、缓。主治伤寒、腹胀、心悸,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功能。百合鲜花含芳香油,可作香料,亦可观赏。
1.6.5 郁金
郁金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
姜科 姜黄属
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及东南亚各地。根状茎芳香肉质,入药。味辛、苦,性寒、泄,有止痛、止血的功用,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主治胸腹胀痛,黄疸,吐血,尿血,月经不调,癫痫。
1.6.6 兴元府木通
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木通科 木通属
落叶木质藤本。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至长江流域各省区,日本也有分布。以干燥藤茎、果实入药,其中果实入药称“八月札”。气微香,性平,藤茎味甘,果实味苦。木通可用于去除脾胃寒热、疏通经脉、防治水肿、利尿通淋。此外,果实可作为水果食用或用于酿酒;种子含油量高,并含丰富维生素,可供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