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庆2周年讲座纪要 |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博物馆

新闻报道 科普讲座Comments Off on 馆庆2周年讲座纪要 |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博物馆3,807Read
4月24日馆庆特别讲座直播|什么是科学博物馆
       题目:什么是科学博物馆
       时间:2020年4月24日20:00 -21:30
       Zoom会议 ID:896 100 9593
       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种类型,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指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单纯走科学中心的道路,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个类型。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国家科学博物馆,中国人 100 多年来学习西方科学的历程,得有科学博物馆来做见证。

牛津科学史博物馆

        2020年4月24日20:00 -21:30,为纪念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建两周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通过Zoom会议 (ID:896 100 9593)进行特别讲座直播。
       吴国盛教授提出: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种类型,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指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单纯走科学中心的道路,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个类型。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国家科学博物馆,中国人 100 多年来学习西方科学的历程,得有科学博物馆来做见证。
       此次讲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听众们踊跃提问,关于国内一流高校博物馆建设与科学史学科发展、科学器物与技术的关系、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的关系、博物馆展陈的主观建构性等问题,与吴国盛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Loading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暨“第二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2020年9月24日,“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经过半年的筹备期,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4、205展厅正式启幕。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三个单元,展示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从古代简单的手动计算工具,到近代复杂的机械计算装置,再到现代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展览既呈现了人类计算观念的演进,又折射了人类生活模式和世界图景的变迁。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向波涛对科学博物馆能够历经疫情的压力,举办这次展览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科学博物馆通过不懈努力,更有力地展现清华的特点,促进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贡献力量,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科学博物馆,成为传播科学之美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主持,合肥子木园博物馆馆长谭丽娅介绍了子木园与清华科学博物馆合作办展的筹备过程。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指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综合类科学博物馆任重道远,这场展览充分展示了科博人专业的策展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敢为人先的工作精神,科博的工作实践必定开创出博物馆工作的新篇章。 清华大学校内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教师以及校外学者、博物馆界嘉宾和捐赠代表莅临现场,大家对本次展览丰富的计算器具展品、精心的展览策划、创新的展陈方式给予很高的评价。 科学仪器见证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保存和研究科学仪器是科学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在这次展览中,清华科学博物馆研究制造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茨计算器的互动模型。   这些仪器的展现与再现不仅仅为理工类专业的师生带来一次回溯历史、启迪创新的探究机会,对于其他学科的师生也是一次梳理计算发展脉络的极佳选择。同时,这次计算器具历史展也让公众对于日常熟知而不真知的计算机有了一次更为深入而详尽的了解,对于青少年科学启蒙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除了安排志愿者讲解队伍为大家进行专业导览,还将陆续组织各种跨界沙龙、讲座等公教活动,延展大家对展览的认知与理解。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本展览目前只限于校内开放,校外参观另行通知。     学术研讨是展览学术性的重要保证。当天,“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科学史系报告厅同期举行,国内计算机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参观完“神机妙算”展览之后针对计算器具史的研究进展进行充分的交流。学术论坛与专题展览的结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将成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科学史系联合推出的年度学术盛事。 论坛第一场以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计算器具两个重要主题切入,讨论了两个关乎中国历史进程,也关乎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先生报告《从算筹到算盘:中国传统算具与算法体系的特色》,主要介绍了算筹和算盘这两种算具及其算法的历史,同时对筹算与珠算体系的特色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概括。计算工具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中国古代计算工具,是我们了解计算历史的重要起点。随后,中国计算机史研究专家徐祖哲先生宣作了题为《“紧急措施”的由来与计算机事业的成效》的报告,讲述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以及计算机事业何以成为国之重器的历史。   论坛第二场,首先由展览的合办方,合肥子木园博物馆馆长谭丽娅报告《子木园里的“神机妙算”》。她系统地介绍了子木园博物馆的情况,从改变重心、填补空白、科技情怀、科普大众四个方面陈述了收藏计算器具及计算机的缘由;对子木园博物馆的收藏特色和陈列方式作了论述和介绍;同时还提出了收藏计算器具引发的一些思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高性能计算部副部长菅晓东介绍了天津超算中心和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创新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胡春明教授分享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对中国计算机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成果。 论坛第三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张小平以《图灵之火》为题,从计算工具的演进回顾了其对社会的影响。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司宏伟从几张微软的经典照片切入,将其背后的计算机往事娓娓道来。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清华科学博物馆研究制造部负责人王哲然介绍了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众多复原品背后复原研究的理念、过程、方法与经验,探讨了科学仪器复原与博物馆展陈的新思路。 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祁庆国作为参会代表上台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确定的展览主线、展陈理念,以及出色的复原工作。其他与会嘉宾们就电子计算机复原、展陈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此次论坛圆满结束。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于2018年4月24日正式筹建,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联体运作。它的建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数代清华校友的深切愿望。建成后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再现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成就,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与艺术融合,开启清华人文新篇章。
新闻报道

沙龙纪要NO.11 | 安来顺:关于当代大学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社会性

2020年9月1日下午,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11期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期主讲人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沙龙。讲座现场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主讲人通过腾讯会议与场外观众互动。 安来顺教授的报告围绕当代大学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社会性议题,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展览案例,从大学博物馆的历史嬗变、科学和教育:专业化和社会化、大学博物馆的复合型功能特征、大学博物馆的发展瓶颈与重要机遇、大学博物馆正在加速融入社会生活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他认为大学博物馆是一种极为重要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博物馆类型。在世界博物馆发展进程中,大学博物馆拥有独特的地位。当代大学博物馆在两个方面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一是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体系;二是承担大学服务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他引用ICOM UMAC主席Marta C. Lourenço的观点作为报告结语,“大学博物馆需要了解大学自身发展需求与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找到自身发展的路线图,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大学及大学以外的地方都听到。要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变革做出贡献,因为这些变化同时也代表新的机遇,使大学博物馆能够在大学与社会中扮演更多、更新的与文化相关的角色。” 场内外观众与主讲人就国内外博物馆差异性、国内博物馆的建设方向、科学史研究者在博物馆建设与科学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栏目做了现场直播,讲座直播回放达6万人次。 讲座结束后,安教授参观了科学博物馆的“百年器象”展览。     撰文:沈萌 摄影:孙德利
新闻报道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

11月5日下午,由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承办、北京科普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协办的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办。来自科技馆之城的科普场馆、高等院校、市属学协会、科技企业和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会员等单位的三十余名嘉宾共同参与活动。 主题分享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老师进行了题为“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的分享,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筹建历程、建设愿景、科普教育活动及科学传播工作概况。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打造了科博沙龙、科学光影影院、科技伴读、科博文化周等多个品牌活动,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平台进行传播,打造立体宣传矩阵。 嘉宾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北京科技报、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出版集团、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嘉宾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分享交流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讲解员贺懿斐引导嘉宾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并进行了精彩讲解。 本次活动是“科学传播交流活动”系列活动,作为促进科学传播与融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的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二十余期。接下来“科学传播交流活动”将继续发挥交流分享平台作用,深化各类科学传播组织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科学传播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资源共享,推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传播融媒体体系。   供稿: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教职工赴传媒博物馆参观交流

2024年11月5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带队,率科学博物馆教职工一行十余人赴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参观,并进行交流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国家二级传媒类博物馆,也是首个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高校博物馆。该馆展览面积达3000平方米,馆藏藏品逾12000件,重点展现国内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关键历史节点。 在吴志勇馆长和藏品征管部薛文伟主任的带领下,科博教职工参观了传媒博物馆的四个常设展厅——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和传输馆。通过丰富的实物藏品、历史影像及互动展示,教职工们深入了解了广播、电视、电影及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技术革新,也为今后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观过程中,两位馆长针对展品深入交流切磋,薛文伟主任还对部分重点珍贵展品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演示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八音盒的工作原理,展示了这一早期机械音响设备如何利用轮盘和音梯,通过钢制音片的撞击发声,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双方就博物馆藏品征集、展览策划、公众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吴志勇馆长详细介绍了传媒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以及藏品征集方式和展览策划思路,并分享了高校博物馆在服务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此,吴国盛馆长表示,传媒博物馆无论是藏品质量还是展览水平都堪称一流,在高校博物馆中具有示范作用,也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最后,双方探讨了未来在馆藏建设、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的可能,期望携手推动高校博物馆迈向更高水平。   撰稿:赵蓓蓓 摄影:尹菱等 审核:范爱红